close

昨天跟著底迪去逛了新開的誠品安平店
買了這本書 ─ 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》,吸引我注意的關鍵字就是「人類學」
而且是從學術圈逃開的人類學家  哈哈
一個快要拿到博士學位,卻跳進廚藝學校學做廚師的女孩
(人類學一向都出產妙人 )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30839

誠品跟博客來都有打七九折,花了我NT.277

誠如內文的推薦序所說,
「人類學是盛產變節者的學科,因為人類學家講究進入田野,想方設法混進研究對象,學當地的語言,
穿他們的衣服,吃他們的食物,甚至用當地人的腦子去思考去感覺。然後他必須跳出來,回復自己的學者身分,
再把之前一切體會一切經歷化成研究題材。這一跳甚是關鍵,有人移情移得過火,到了彼岸之後樂而忘返。」
(推薦序2 梁文道 2009:12)

很有興趣的找了該作者的相關報導
以下是轉錄立報新聞的介紹
http://www.lihpao.com/news/in_p1.php?art_id=29702

等我看完整本書再來寫讀後感

人類學家在廚房
更新時間:2009-04-09 22:19:03
   記者∕作者:胡慕情
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》作者莊祖宜,昨天在新書發表會上,親自示範料理餐點,讓與會者一起品嚐。圖右為莊祖宜的老公Jim。(圖文/郭晉瑋)
文■胡慕情 圖■郭晉瑋

一頭長髮、身材嬌小、笑起來帶著甜甜梨渦,35歲的莊祖宜看起來很純真,像溫室的花朵。實際上,莊祖宜是「水裡來、火裡去」的好手─在熬過博士資格考、準備寫論文的當頭,她卻決定轉行學習當廚師。

師大畢業不教書 出國逐夢去

35歲,一般人追求穩定的年齡,莊祖宜卻做出大膽選擇。她似乎在每個關鍵階段,都做出讓人跌破眼鏡的事。

大學4年級,就讀師大英語系的她,在同學替她報名大專民歌比賽後,獲得第一名,意外出了張唱片。依莊祖宜姣好的外表,走紅並不難。但當時她需實習,只選擇打了幾次歌,就去教書了。

莊祖宜從小就想當老師或學者。受歷史老師的影響,高中時立定要唸歷史或人類學的志向。但當時教育部第一次開放英語科保送資優生,學校送她去保送營,結果被錄取;在母親畢業於師大,以及學校以「為校爭光」的理由說服後,莊祖宜選擇不考聯考。

不過,莊祖宜並非就此放棄人類學家的夢。她笑說,既然想當老師又想當學者,最好的方法就是當大學教授!要當大學教授,就得唸研究所,「於是唸師大英語打好基礎,也沒有不好。」

當時師範體系畢業後,須實習1年才算畢業,之後還得教書4年還政府每月補貼3千元的公費。但莊祖宜只願意換取畢業證書。她說,自己很喜歡教書,當時任教的介壽國中環境跟資源都很好,「但我一直沒忘記自己想出國進修。」於是莊祖宜賠了20多萬公費。

莊祖宜坦承,父母願意「認賠」,是支持她勇於選擇的原因之一。莊祖宜的母親是大學老師、父親有自己的營造公司,家境讓她無後顧之憂。但與其說經濟條件是父母毅然支持的原因,不如說,莊祖宜的父母認為,「只要真心想完成一件事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妳。」

國外孤獨過日子 與烹飪結緣

莊母是音樂家,但並非一路順遂。莊母從小愛唱歌,但因家境不好,被外公阻止。當時莊母考上台中女中,但因外公覺得還是有工作較實際,把莊母的入學證書藏起來,逼莊母考台北女師。但莊母後來還是走回音樂的路。「母親說,要出頭,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」

莊祖宜順利出國唸了2年碩士,博士班唸到第6年,因為書寫論文的孤獨感,讓莊祖宜意外發現自己的另一專長。莊祖宜笑說,自己很愛做菜,曾想過和友人合租房子,要大家出菜錢,每天回來吃她煮的菜;也曾嚷嚷很想開餐館,但最終還是一路唸書。

摘下學者頭銜是條漫長的過程。尤其是人類學,要將自己當成研究工具,研究時,還要學習當地的語言、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,融入後,很難抽離再進行批判性的研究內容。

在美國,讀人類學博士畢業平均年數是8年,寫論文無法找正職工作,經濟跟論文壓力下,總讓莊祖宜覺得自己是寄生蟲。莊祖宜說,研究所裡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與寫不完的報告,為紓解壓力,有人練瑜伽、喝啤酒、上教堂,但對她來說,沒有任何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,淘米醃肉這種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。

在一次搬家時,莊祖宜看見劍橋廚藝學校裡站著一位東方女孩,讓她激動回想起自己以前老是說「找不到工作就開餐廳」的玩笑話;剎那間那副畫面像是召喚,莊祖宜立刻上書店買了兩本書,發現年紀大學做菜的人多得是:茱莉雅.柴爾德一樣是名校出身,但37歲學做菜、當大廚;麥克.儒曼則從記者轉行當廚師,出書描述廚房百態,根本就是人類學家。

學術訓練沒荒廢 廚房看人生

莊祖宜笑著透露,選擇放棄學業時,擔心不知如何向老師交代,豈料老師居然說「好羨慕!」莊祖宜驚覺,自己選擇冷門的人類學鑽讀,看似很灑脫、很自我;直到看見那位東方女孩,才知道自己仍受台灣教育「國中─高中─大學─研究所」這種理所當然的升學模式影響。但受高等教育,不見得就得往學院鑽。

然而,多數人往往不知原因地繼續讀下去,「名校情結太深,是我最大的反省。」莊祖宜說,好友得知她從學術圈落跑,只說「居然決定得那麼晚」,才知道每個人的獨特,往往旁觀者清。「幸虧我的人類學訓練,讓我習於對自己做心理分析,思考『自己到底要什麼』。」

不過,完成夢想非易事。莊祖宜放棄拿學位,滿懷大志到各餐廳實習,卻經常得從學徒做起──一整天十多小時,重覆做著摘葉子、切、洗菜的工作。她曾沮喪,但已婚、35歲、廚房重師徒制的現實環境,讓莊祖宜更適切地知道自己的位子──離開學術不等同放棄人類學訓練。

於是她開設部落格,將廚房所見所聞,用其於學院中養成、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觀照進行細緻的觀看與溫和的批判,在今年4月初,被大塊文化出版社蒐羅成書出版。

莊祖宜說,自己跳躍的人生歷程,讓她更堅定「沒必要那麼執著於只有一種的人生出路」,尤其技職科系在台灣仍不受重視,但以她自身經驗為例,廚師比起人類學家身份,讓她更易親近別人,也發揮書寫專長、快樂做菜,「更何況現在國際大廚聲譽都很好!」未來,莊祖宜仍將繼續當個「廚房的人類學家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abber8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